第一劇史 四近世(自元代起至清朝道光止)

四近世(自元代起至清朝道光止)

雜劇與院本

元室起於蒙古。統一中國。其戲劇因之一變。實不啻於演劇發達史上啟新紀元也。

元初南戲尙盛。(起于南宋者)未幾院本漸行。其戲曲。名曰昇平樂。天下大定。海內昇平。文人學士。本乎金代院本雜劇。創新戲曲者亦甚多。謂之雜劇。而雜劇之起。本由於金代之連廂。次第發達。而演劇之體裁始備。是劇即北曲。聲音强而硬。此正投元人之嗜好也。

雜劇演法。無由詳考。聞係一人在勾欄內。從事歌舞。外有吹笙笛彈琵琶者副之。當時舞台。稍用戲具。謂之砌末。又優伶脚色。有正末。副末。狚。狐。靚。鴇。糅等九種名目。又有雜劇十二科者。茲不詳述。

次按院本之脚色。有副凈。副末。引戲。末泥。孤裝五人。又元之院本舊制。有江湖十二色。男脚色七人。女脚色四人。諢一人是也。

元代名伶

元代名伶。有宋尹文。他如著名戲曲家關漢卿。亦嘗登台演劇。當時良家子弟。加入優伶中。粉黛演劇者甚多。

成宗時。重用伶人。如謀沙。沙的。均任平章政事。參與國政。元末順宗。亦酷嗜歌舞。寵幸優伶。

南調之始

元初北曲盛行。歌曲最貴北聲。迨南方文化漸開。次第浸潤。迄于末葉。南調亦露萌芽。謂之南曲。此有明傳奇之濫觴也。

北曲與南曲

今就南北兩曲之構造。概略言之。北曲每劇四齣。曲本詞句。多成自律語。一人獨唱。南曲齣數不定。一齣非一韻。而唱者亦有數人。又兩曲之聲調。北曲慷慨悲壯。以黃河流域之音調爲主。南曲剛則不足。而柔則有餘。是乃長江流域之音調也。北曲名家。有王實甫。(著西廂記)馬致遠。(著岳陽樓)南曲鉅手。有高則誠。(著琵琶記)施君美(著幽閨記)諸人。

元人百種

元時製曲名家。相繼輩出。傑作甚夥。殊如關漢卿。喬立符。白仁甫。馬致遠。實爲鐵中錚錚者。試取現存之元人百種一書觀之。名家如林。曲本絢麗。頗極一時之盛。就中如白仁甫之梧桐雨。馬致遠之漢宮秋。結構文詞。均極絕妙。實爲罕覩之傑作。是種戱曲。已有爲英法人士翻譯成書。而傳之於西洋者。

戲劇之發達

綜上所述。元代劇本固多。而優伶脚色。亦較前增加。戲劇之演法。亦次第完備。曩昔優伶。司唱者專司唱。司科(即做派)者專司科。各不相同。迄於元時。則唱做白一人可兼而作之。演劇之形式。稍有可觀。與今之戲劇。頗相類似。元代著名曲家輩出。考其原因。諸說紛然不一。然而蒙古政府起于朔北。長于武事。而短於文學。當時登用人才。類皆重文輕武。文人尤重詞曲。抱奇才者。相爭出世。製作劇曲。是以筆華燦爛。輝耀一時。

元代女優

元時女優。雖無考據。然至宋代。而從事歌舞者。即有女優。其先見之於元代。不難推測。元起於蒙古。文化未開。人皆勇敢。其戲曲亦愛北調。優伶方面。則男優於女。可以知矣。

明代南曲

元滅明興。奠都江南。(即江寧今之南京)天下重點。由北而南。於是北曲漸衰。南曲轉盛。換言之。雜劇次第歛迹。傳奇逐漸流行。文人才子。競著脚本。文華燦然。稱盛一時。殊如永樂遷都後。南曲益爲隆盛焉。

孝宗時。尙有雜劇。然其勢力已爲不振。武宗好滑稽。愛歌舞。神宗命近臣。在玉熈宮習雜劇。懷宗亦常在宮中。觀伶人演劇。

傳奇作者

明代之著傳奇者。所在皆有。不遑列舉。湯顯祖。沈靑門。陳大椿。袁韞玉。阮大鍼等。其尤著者也。湯氏之牡丹亭傳奇。阮氏之燕子箋傳奇。結構精妙。大有文學的價値。

崑曲與魏良輔

明代劇史。有一最可記錄者。即崑曲發生。於演劇界別開生面是也。考嘉靖隆慶間。有魏良輔。梁伯龍者。魏係太倉人。(江蘇)梁係崑山人。(江蘇)精通音律。完成南曲。以其創始于崑山。故名曰崑曲。或曰崑腔。魏所著。有南曲大成。曲律十則。十則一書。內容頗豐富。梁以浣紗記吳越春秋一劇。獨享盛名。

按當時南曲劇中之脚色。惟限八人。曰生。曰旦。曰丑。曰凈。曰外。曰末。曰貼旦。曰副凈。至崑曲之脚色。較之稍異。有凈。副凈。丑末。副末。生。小生。旦。貼等名目。明代名伶。有王震。查八十。周侍虞等。相傳周與魏良輔。相交甚善。又一說。崑曲創於成化弘治間。至崇禎弘光最盛。如袁韞玉之西樓。阮大鍼之春燈謎。燕子箋等傳奇。極爲流行。

明季與高腔

明季政綱廢弛。滿人勢張。此間有一種新曲。盛行於世。謂之高腔。是曲本係直隸高陽之腔調。其歌詞。多出自崑曲。聲高調銳。後流入於江西之弋陽。謂之弋陽腔。或簡稱弋腔。(或云弋陽河南地名)

明劇演法。較之元劇。漸形發達。自戲劇內容。以至優伶脚色及舞台之體制。隨一般文物之進步。次第整頓。頗有可觀。

明之女伶

元朝貴男伶。迄于明室。女優漸盛。當時女優團頗屬弗鮮。競習歌舞。或現身於舞台之上。或周旋於筵席之間。於是大官巨室。往往於僕婢中。選貌美者。爲之聘師。教歌舞。以娛耳目。讌會之際。諸姬環列。洵足樂也。

康熙與乾隆

清初高腔益盛。崑曲漸衰。世祖(即順治帝)曾將尤西堂(名侗)所作之讀離騷樂府。演諸內苑。爾時有名伶王紫稼者。年齒未老。姿色妖艶。名噪都中。與尤西堂。吳梅村。錢牧齋。龔芝麓諸文人相往來。梅村之王郞曲。最有名。聖祖(即康熙帝)即位。帝極英邁。釐制度。典禮樂。更好劇曲。曾將洪昉思之長生殿。孔東塘之桃花扇兩傳。奇在宮禁排。演洪孔因之名震海。內帝又有時蒞廣和樓(今北京前門外肉市)觀劇。其頒賜之戲聯。曰日月燈江海油風雷皷板天地間一番戲場。堯舜旦文武末莾操丑凈古今來許多脚色。尤爲著名。是時都中。高腔尙盛。皮黃未興。梆子劇盛行於山陜間。尙未入都。

雍正時代。戲劇毫無變化。迄于乾隆。甚爲發達。曲本陸續出世。著名優伶亦相繼輩出。蓋乾隆歷年六十。海內統一。民慶昇平。帝乃銳意經營。文物燦然。百工技藝。亦極燦爛。文學音曲。極力提倡。遂投鉅金。於頤和園。(在京西北萬壽山)建築舞台。宏壯美麗。帝又南巡三次。屢在皖蘇間。賞覽戲劇。北歸後。勅召名伶來京。供奉南府。就中徽人最多。戲班分四。春台三慶四喜和春。即後世所謂四大徽班是也。帝又勅巡鹽御史。設局揚州。(江蘇)廣召學者。修改古今劇曲。四年有成。是時京城戲劇。高腔崑曲。次第衰微。南方新劇。即二黃西皮。漸次北來。劇場指定九門各一。各戲班。逐日巡演各園。

名伶與戲劇

當時名優。有霍六。王三秃子。開泰。才官。沙四。趙五虎。張恒。大頭。盧老。李老公。陳丑子。玉順。連喜等十三人。著名脚本。多不勝舉。除長生殿桃花扇外。有李笠翁之十種曲。蔣藏園之紅雪樓九種曲。吳梅村之臨春閣。秣陵春。尤西堂之讀離騷。吊琵琶等。

二黃與西皮

乾隆以後。皮黃戲劇。次第盛行。且其聲調。漸轉爲京腔。又有所謂山西梆子。亦漸流入都門。一說乾隆末季。有四川金堂魏長生者。輸入梆子於北京。時內廷演劇。每在朔望兩日。供奉之優伶。有福官。祿官。壽官。喜官四人。年少貌美。技皆驚人。就中祿官。最蒙仁宗(即嘉慶)寵愛。

梨園館

宣宗(道光)亦好戲劇。尤嗜崑曲高腔。惟因祿官有特別問題發生。帝怒逐四大徽班出宮。令宿於前門外糧食店梨園館。(此係前明惠濟祠。碑碣尙存。今已改爲天壽堂旅館矣。)未幾和春班解散。

余三勝

京調興。崑高滅。皮黃戲劇。最爲盛行。名優輩出。歌舞翩躚。是時有余伶三勝。(湖北羅田人係余叔岩之祖父)尤稱傑才。自製新劇。修改歌調。門徒衆多。老生有張二奎。最爲著名。是即奎派之鼻祖也。

近世劇

近世劇之演法。自元朝以來。內容形式。逐漸整頓。迄乎明清。非常發達。如脚本內容。優伶脚色。及舞台之構造。均極整備。較之今日戲劇。殆無大差。降至滿清。事無巨細。俱皆蹈襲前明。即如戲劇。於歌曲音樂。頗有變化。皮黃代崑高。漸得勢力。風靡海內。極盛一時。他如舞台構造。及優伶方面。則比較今昔。殆無甚出入也。

打赏